张正斌、段子渊:中国不但可以养活自己而且还促进了世界粮食安全
摘要:美国政治家在1948年就认为中国难以养活自己的人口,从1994年以来,美国观察家Brown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等问题,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利用大量的分析和事实,证明了经过半个世纪的争论和发展,中国人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没有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威胁。相反,中国经济和农业的快速良好发展,使中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发动机,同时,近年来中国粮食增产和出口及外援,还有中国的杂交水稻等农业高新技术,对促进世界粮食的安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如同其他国家一样,都存在着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今后在粮食生产方面还有一定的潜力可以挖掘。我们相信中国人不但可以养活自己,并且今后生活得更好。我们希望西方观察家以务实和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中国,世界,粮食,安全,争论,挑战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一直受到世界的关注。自Brown 1994年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人后,中国的粮食安全等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讨论,以说明中国是可以养活自己,在近14年来内中国的粮食安全并没有出现Brown预期的那样的结果,同时中国的粮食增产和农业新技术如杂交水稻等对世界贫困人口减少和促进世界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今后中长期,中国的粮食安全也有一定的保障,但存在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1.谁来养活中国人?
在新中国建立的1948年,当时的美国政治家Willian Vogt 就说中国养活不了5亿人口。1995年美国农业经济观察家出版了《谁来养活中国人——唤醒一个小星球》一书和其他文章,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断产生疑问。2004年布朗指出,2003年中国的小麦缺口是1900万吨。如果2005年前后小麦储备用光,就必须进口。全球每年的大米出口量共约为2600万吨,而中国的大米缺口为2000万吨,填补这一缺口将会引起世界大米经济圈的动荡。中国玉米的缺口是1500万吨,而储备已大部分用尽,所以中国很快也要进口玉米。粮食产量不断下降,而每年1100万的新增人口和快速提高的收入水平使得需求日增。布朗预测,当中国向全球市场求助时,它必将向控制了全球近一半粮食出口的美国求助,从而导致形成一种史无前例的地缘政治局面,即13亿中国消费者与美国人争粮。2005年3月,布朗再次就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做出大胆推测,到2031年,中国的人均年粮食消费将从现在的291公斤增加到935公斤,全国的粮食消耗量超过13亿吨,相当于2004年全世界粮食产量20亿吨的三分之二。如果粮食结构、能源结构不改变,中国人均数字赶上美国目前的水平显然会给世界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严重的灾难。
然而,中国的粮食安全发展状况是否就是Brown预料的那样?请看以下分析和事实。
2.中国可以养活自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1949年到2008年已经过去59年了,中国用世界平均值1/3的人均土地,世界平均值的1/2草地,世界平均值1/4的水资源,世界平均值1/6的森林面积,世界平均值的43%耕地。用只占全球7%的土地、8%的淡水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这是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并没有大量进口粮食,自己养活了自己,同时还养活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少部分人口。并帮助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增加了粮食生产,在减少和摆脱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贫困问题方面还有起重要作用。请看以下事实。
2.1 来自中国的证据
1984年中国粮食获得第一个特大丰收,粮食总产达到2073亿公斤,并第一次出现卖粮难。1990年粮食获得第二个特大丰收,粮食总产4462.5亿公斤,随后也出现了卖粮难。1996年粮食获得第三个特大丰收,当年粮食总产50454万吨,同时其他农产品也获得了大丰收。1996年,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改变了中国农产品的供求格局,由长期短缺,供不应求转变为供求平衡、丰年供过于求。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部分地区出现卖粮难的情况后,许多地方就开展了产业结构大调整。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降,经济作物面积快速增加,许多地区经济作物面积已经占农田的30%-50%,有地方甚至达到60%,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如蔬菜、水果、花卉和中草药等高效益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利用余粮和陈粮转化成其他畜牧产品和酒以及生物能源等。发展农业市场经济和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由粮食生产为主向粮食加工和农产品转化的方向发展。是近1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一是粮食得到基本满足后,粮食市场需求不大,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生产能力下降;二是部分耕地被快速发展的工业和城镇发展占用,耕地面积有一定的下降;三是频繁的旱涝等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中国近10年来粮食没有持续增产,甚至还有下降的趋势,处在摆动状态。但从近十年来的发展来看,中国已经有能够稳定生产4.5亿吨到5亿吨粮食的能力。同时,单位面积耕地的化肥和水利及农业机械等投资,以及农业新产品和技术的应用明显持续增加,这是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没有大幅度下降,也没有出现需要大量进口粮食的关键原因。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人口都已经从吃饱向吃好的方向转变,由以吃谷物粮食为主向多食蔬菜、水果和动物蛋白质食物的方向转变。这样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国朋友更有很好的亲身感受。
在2002年6月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中国农业部长杜青林讲到,1996年以来,中国农产品供求实现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粮食的人均占有量、每人每天的热能和蛋白质摄取量都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截至2001年,中国谷物、棉花、油菜籽、水果、猪牛羊肉等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目前的粮食储备率为20%,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在世界处于中上水平。最近二十年,中国解决了2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05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对中国长达25年的粮食援助划上了句号。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实力向世界证明:中国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更不会为世界带来恐慌和忧虑。
中国科学院李振声院士2005年指出,从1990-2004年来看,(1)15年中国人口年增长数字及增长率表明,到2004年中国人口增长数比布朗预测的年均增长数少1/3;中国2005年3月人口达到13亿,比布朗预测推迟了5年。(2)布朗采用了不准确的中国耕地面积,实际上1996年中国国土资源部等根据卫星遥感测量资料确定的中国耕地面积为130039.2千公顷,比1995年公布的数字多出35068.3千公顷,即多出了36.9%。(3)15年中,9年中国粮食生产高于消费,6年消费大于生产,15年供需平衡,尚有余粮5799万斤。(4)15年合计进口19842万吨,出口15445万吨,净进口4397万吨,相当于15年中国粮食总消费量(692381万吨)的0.6%,对世界粮食市场的影响应该说是微不足道的。目前中国粮食的年平均自给率高达99.4%,做到了国内粮食生产的供需平衡。(5)中国在节约使用和严格保护耕地的同时,还将充分运用4亿公顷草地和300平方公里海洋资源发展肉类和海产品生产,潜力很大。(6)布朗对中国农业科技的作用估计错误,认为已无潜力。而15年中国粮食增产17.5%,年均增长1%以上,远大于近几年的人口增长率,科技增产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从上述分析中可以明确地得出结论,布朗的预测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是不正确的。
2004年,中国粮食总产达4695亿公斤,比2003年增产388亿公斤,增长9.0%,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2005年我国粮食总产达4800亿公斤,两年共增产粮食1000亿斤以上,是1984年以来第三次实现连续两年增产粮食500多亿公斤。2006年中国粮食达到4.9亿吨。2007中国粮食产量达到5亿吨。温家宝总理日前强调,国家现有1.5亿吨到2亿吨的储备粮,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完全可以满足中国人口的需要。中国能够主要依靠自己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我们自信地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今后会比现在生活得更好!
2.2 来自国际的证据
有许多国外专家(Alexandratos N,1996,1997;Crook FW,1996;World Bank,1997)指出布朗利用了不正确的数据,因此提出了一个不可能的假说,他并没有考虑中国的技术和经济在促进中国粮食安全方面的潜力所在。因此,没有人能够确切地知道未来,布朗的预测难以变成现实(Heilig GK,1999)。中国在目前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上,有足够的耕地可以在2025年养活自己的14.8亿人口。根据世界银行,美国农业部,中国粮食生产报告等资料来看,中国可能有6.5亿吨粮食的生产能力(Heilig GK,1999)。世界粮食项目(WFP)2004年12月指出,中国已经长期没有了食物安全问题,因此不需要粮食援助。WFP强调,实际上,中国在国际粮食援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正在给亚洲和非洲国家提供粮食援助。在第27届国际粮农组织(FAO)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会议上,FAO总干事Jacques Diouf讲到,中国解决饥饿的战斗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从1978年到2003年,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0.29亿。我们为中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1/4的人口感到鼓舞。
2005年布朗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说到他对中国在世界粮食安全遇到挑战的时候,能够保证自己的粮食安全充满信心,因为中国经济政治增长已经翻了四倍,这表明中国有非常能力来应对各种经济困难。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贫困和营养不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消除。
日本科学家大贺圭治(2006)指出,中国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从上世纪60年代的2.4%迅速下降到了2000年的0.6%。预计2010年代中国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将下降至0.5%,2020年代将下降到0.2%。2030年代以后中国人口将转为负增长。因此,如果2005年到2030年之间这25年间,中国能够将目前的粮食供给量提高10%,那至少能确保目前这个水平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中国人的食品消费从量上看,现在已经达到饱和。亚洲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但趋于多样化和合理化,即减少谷物的摄取,增加水果、肉、蛋、鱼类和奶制品的摄入量。日本的肉类消费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停滞不前,粮食饲料的进口量也逐渐趋于减少。因此,中国等东亚各国并不会导致粮食饲料消费量的激增。
布朗把中国的耕地面积减少和单位面积增产的停滞视为中国粮食产业的主要倾向,得出了中国到2030年粮食产量将减少20%,出现2.2亿吨粮食缺口这样一个结论。但是,在过去10年间,让中国粮食产量不断攀升的最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提高。2005年中国小麦产量为4.23吨/公顷,已经大大高于美国2.82吨/公顷,似乎没有增产的余地了。但大米产量约为每6.26吨/公顷明显低于美国的7.44吨/公顷。玉米产量为5.15吨/公顷仅为美国9.29吨/公顷的55%。大豆产量1.83吨/公顷与美国2.91吨/公顷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这些农作物增产的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布朗认为,中国的粮食单产已经大体上接近日本的水平,加之水资源匮乏和土壤质量恶化等原因,粮食单产今后很可能会下滑。但在中国,粮食生产的基本资源——农业用地仍然有一定的富余,通过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仍然有大幅提高粮食单产的可能性。我相信中国还是有实力实现粮食的稳定供给和自给自足的。
3.对待粮食安全问题的科学态度
美国等发达国家和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同样面临着人口增加,环境资源逐渐短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布朗还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预言,即“西方经济发展模式并不适合于全世界”。换句话说,它也不适合于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利用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的情况,来预测中国的粮食和经济发展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脱离中国实际的预测,是一个不可靠的预测。例如,美国等西方国家以肉蛋奶食为主,而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是以素食为主。和中国相比,韩国的肉蛋奶和食用油的消费量相比较还低很多。我们希望将粮食安全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或者更多是技术问题来进行探讨,即世界各国来共同发展新的农业和生物技术,相互帮助来解决贫困和保障粮食安全,而不是利用一些不真实的数据,推算出一些不符合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实际情况的粮食安全数据,将粮食安全用来作为一个影响其他国家的政治问题来无限的扩大化,这样只会为世界带来恐惧和其他负面政治影响方面的效果,并不能将一个真实的情况告诉世界。
例如,按照布朗预测,到2031年中国目前的日均粮食消费量是0.797kg/d,到2031年中国人均的日消费量为2.56kg/d,是现在的3.21倍。我们认为这完全不符合实际,是没有逻辑和科学性的虚假数字游戏。我们都知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谷物的消费量将逐渐降低,而对水果、蔬菜和动物食品的消费量有一定的增加,但粮食消费的绝对量不会成三倍的大幅度的增长,这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常识。因此,我们真诚地欢迎国内外专家对中国的粮食和经济等问题进行实际的科学考察和交流,再进行结合中国实际的预测。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可以养活自己的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有重要贡献的中国。
4.中国促进了世界粮食安全
无论是1996年10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粮食安全白皮书》,还是2002年6月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中我国领导人的发言,一个被不断提及的事实是:中国粮食生产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中国政府和人民有能力依靠自己解决粮食供给问题,中国不但不会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还将为世界粮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5年来,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份额20%以上来自中国,中国粮食年产量从3亿吨增至5亿吨。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的99个发展中国家之中,只有32个在过去十年之中处于半饥饿状态的人数有所减少。其中以中国成绩最好,人数减少了7600万。国际舆论认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了如此多人口的贫困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减贫事业的重大贡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近期表示:“中国在全球千年发展目标中所做的贡献,给予再高的评价也是不过分的”。
中国在1950-1970年代,虽然过着并不富裕的日子,但仍然给亚非拉国家进行了大量的粮食和其他经济援助,对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1981年至今,中国已向粮食署累计捐款达1947万美元;从2000年起到现在,中国已经认捐了500万美元资金。2002年,中国政府决定向赞比亚无偿提供4500吨玉米的紧急援助,以帮助缓解该国的粮食危机。2003年、2004年的认捐额都达150万美元左右。2004年底中国政府又决定对受海啸袭击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提供100万美元的救济款。根据WFP的报告,中国在2005年已经提供粮食援助5,77,000 吨,主要是给朝鲜等国家,中国2005年提供的对外粮食援助比上一年增长2.6倍。在经过不到50年里,经过一些饥荒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粮食援助国,仅排于美国和欧盟之后。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快速发展将在亚洲国家保障自己国家食物安全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能够在并不太适合农业的土地(耕地仅占其国土面积的14%)上养活13亿人口,中国在消除饥饿方面成就是巨大的。中国一直都在对外进行粮食等援助。
随着中国和其他国家在水稻科技等方面展开的日益深入的合作,中国先进的水稻育种和基因技术也日益为世界所瞩目,中国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粮食问题,还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饥饿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经验。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开创性研究帮助中国在近三十年里从食物短缺转变到食物安全,并且为世界食物和营养安全粮食带来光明。因此,他获得了国内外许多奖励,例如,国家最高科技奖,2001年Magsaysay奖, 联合国FAO粮食荣誉奖,2004 Wolf 农业奖,2004粮食奖;2006年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截至目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累计推广60多亿亩,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从1979年中国赠送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给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至今,中国不断派遣水稻专家前往在越南、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等40多个国家,举办各种杂交稻相关知识的培训及其他相关的技术服务。目前这些国家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达到150万公顷。曾经是亚洲稻米进口大国的越南,1993年引种中国杂交水稻4万公顷,当年增收水稻1亿公斤。目前,越南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达到65万公顷,单产增产40%,成为亚洲仅次于泰国的第二大稻米出口国。此外,印度培育出适应当地条件的杂交水稻组合;菲律宾的杂交稻单产提高了二到三倍,开始脱离粮食进口国阵营。袁隆平希望杂交水稻由目前占世界水稻种植面积10%提高到20%,即国外推广面积由现在的150万公顷增加到1500万公顷,以每公顷增产2吨计,实现总增产3000万吨,真正造福全人类。
2006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六年计划,要派至少3000和专家和技术人员去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小型农场和渔业生产。FAO总干事助理Tesfai Tecle讲到,中国政府反复表示他们要帮助其他国家促进粮食安全,这表明在中国在到2015年的减半饥饿人口的千年发展目标和世界粮食峰会方面将要做出重要贡献。
5.中国的农产品进出口状况
建国50年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均为顺差,顺差总额达1243.8亿美元。1992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顺差为26.2亿美元,占中国贸易顺差的60.4%。即使到2003年,农产品外汇贡献仍达9.2%。这一估算结果仅仅是初期农产品贸易的顺差,如果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纺织产品、粮食产品和轻工业产品的贸易顺差考虑在内的话,那么农产品对国民经济的外汇贡献更大。
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14.2亿美元。随着中国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步伐的加快,水海产品、畜禽、水果、蔬菜、花卉等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占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比重超过一半,成为拉动中国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的主力,出口已经成为一些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4年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排名第5位,占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比重为3.2%。
2005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58.3亿鲈F渲校┎烦隹诙?71.8亿美元,比建国初期的5亿美元,增长53.4倍。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由2004年的46.4亿美元减少至14.7亿美元。2005年水产品出口额已占中国全部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9%。与此同时,稻米、小麦、玉米,大麦四种主要谷物已由2004年净进口570.4万t转变为净出口329.9万t。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大麦等是产生贸易逆差的主要产品。
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634.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314.0亿美元,进口额为320.7亿美元,农产品贸易逆差由2005年11.4亿美元缩小为6.7亿美元,下降41.3%。,我国出口谷物609.9万吨,进口359.5万吨,净出口250.4万吨。蔬菜,水果和水产品出口大于进口。
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81.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370.1亿美元,进口额为410.9亿美元,农产品贸易逆差4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倍。我国出口谷物991.2万吨,进口155.7万吨,谷物净出口835.4万吨,同比增长2.3倍。蔬菜,水果和水产品出口大于进口。
这些都说明中国再不是一个单纯的粮食生产农业大国,也不是一个粮食进口大国。是一个农业和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国,是一个具有巨大农产品出口潜力的农业大国;是一个可以养活自己并养活世界其他国家部分人口的农业大国。这标志着中国正由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向农产品贸易大国迈进。中国的农业确实要对全球经济生产很大的影响。
由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榨油、啤酒、纺织等行业对上述农产品原料的需求量增长较快,这些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量增加导致了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今后这样的小量贸易逆差可能还会存在。从近三年来看,中国的农产品进口和贸易逆差并没有对世界粮食生产造成明显影响,并没有出现布朗预测那样的结果。此外,农产品贸易逆差还与中国的贸易方式有关。由于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比重,许多农产品是作为工厂的原材料进口的,但出口时却是以工业制成品出口,如进口的是棉花,而出口的则是衣料、服装。例如,2005年中国服装出口突破738.8亿美元,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比重达到了24%的新高,如不计算欧盟内部之间的贸易量,这一比重达31%。中国服装产业规模、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一。中国成为全球服装采购中心的潜力正在突显。
从我国谷物近两年来净出口和服装大量出口的情况来看,我们不但让中国人和世界上小部分人口吃好,还让世界上许多人穿得更温暖和更漂亮,大大地提高了世界许多人口的生活质量。况且中国农产品是既有大量的出口又有大量的进口,是为了满足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消费平衡,并不是完全为了满足口粮和基本需求。同时还带动了其他国家的农业和经济快速发展,还为许多国家增加了许多就业机会。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肯定是欢迎并不是反对和担忧中国的农产品进口,例如,近年来中国虽然遭到了严重的涝灾和旱灾,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还希望中国赶快进口他们的小麦等谷物。但由于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比较稳定和储藏比较充足,并没有向他们进口,他们感到非常失望和着急。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大豆进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有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进口食用油原料,加工后部分食用油又出口到国外。如果中国不从美国而是从其他国家进口大豆,第一个着急的就是美国政府。因此,中国大豆从美国的进口并不是对美国的威胁,而是对美国的帮助。如果没有中国这样大的大豆消费国,美国的大豆产业反而会真正受到了威胁。因此,我们应该科学和辨证地看待中国粮食和农产品进口问题。中国不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巨大发动机,而且也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动机,中国农产品进口和出口都对世界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据报道,中国2006年贸易顺差预计将超过1400亿美元,2007年贸易顺差超过2500亿美元。由于劳动力低廉,中国已经成为西方经济的制造中心,因此预计贸易顺差问题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2007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53万亿美元,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这些都说明中国的整体国力在明显增强。中国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农业和工业等产业都在快速发展。
因此,对于中国农业和粮食安全问题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看待,并不能从粮食进口与否,或者是农产品的贸易逆差等数据的多少来简单判断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例如,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就比较大,中国的外汇储备就比美国多,因此,就不能简单判断为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国家整体势力以及科技水平等方面就比美国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平却较低,故不能从这些看似巨大的简单数字来判断国家的势力强弱。
6. 中国粮食增产潜力分析
6.1 主要粮食作物增产潜力
国际上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水稻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农业部组织的水稻超高产育种已经实现了10500公斤/公顷和12000公斤/公顷的两次新突破等,正致力于杂交水稻亩产13500公斤/公顷的科技攻关,争取到2010年达成。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培育并形成20个超级稻主导品种,如以每公顷增产900公斤计算,中国有近3000万公顷稻田,增产的潜力是不可低估的。这类新成果的应用将变成保持农作物产量1%持续年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目前水稻超高产记录在我国云南等西南省份,南方和东北地区的许多地区都相继出现和提高,超高产水稻面积不断扩大。
中国是世界玉米生产第二大国,常年播种面积有近0.27亿公顷,但平均产量不足5250公斤/公顷。东北成为中国玉米的最大产区。2006年地处东北的吉林省超高产田玉米亩产突破15000公斤/公顷。玉米超高产技术的研究和超高产纪录的创造,将带动东北地区玉米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玉米产业的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储备。这是中国在粮食生产领域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对巩固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粮食安全将起到重要作用。在中国的1.2亿公顷耕地中,鼍看?500公斤/公顷的高产田为0.4亿公顷。如果在全国的高产田里推广这项玉米超高产技术,产量稳定在12000-13500公斤/公顷,就相当于全国增加了0.3亿公顷高产田。目前许多地区的小麦面积在下降,玉米面积在增加,玉米成为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在中国食物安全方面有重要作用。
中国是世界小麦生产第一大国,以前中国的谷物进口主要是优质小麦,用来作为提高小麦面粉品质的配粉。近年来在中国的黄淮流域,占中国小麦产量的60-70%,优质小麦的种植比例已经超过50%,许多地方达到70%左右,因此,最近几年,中国的优质小麦有大量的出口。近年来,在山东省、河南省和河北省等出现小麦超高产记录(9000公斤/公顷-10500公斤/公顷)。在2004年,中国的小麦平均产量是每公顷62.17蒲式耳,而美国是43.14,比美国的还高。在2003年的小区实验,中国小麦的最高产量是每公顷159蒲式耳。另外,中国正在培育和推广高产小麦品种,包括在青海和西藏等边远地区,如果能够成功,则中国小麦产量还有很大的提高。
6.2吨粮市(县)的发展
到目前中国已经有46个吨粮市(县,区)。以前中国的吨粮市(县)主要分布在南方,近年来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也出现了许多吨粮市(县)。在中国南方共有25个,其中福建省2个(龙海市和漳州市),广东省5个(潮州市, 潮阳市,揭阳市, 汕头市,南澳县),广西省4个(梧州市,北流市, 玉林市和藤县),湖南省8个(株洲市,湘潭市,醴陵市,涟源市,新化县,双峰县,衡山县和娄星区),湖北省3个(襄樊市, 武穴市,浠水县),江西省(南城县)、浙江省(随县)和四川省(南充市)分别有1个。在我国北方共有21个,其中山东省3个(桓台县,寿光市,兖州市),河南省4个(焦作市,博爱县, 温县,沁阳市),河北省7个(藁城市,三河市,大厂县,香河县,固定县,正定县,望都县),新疆有5个(田市、皮山县、泽普县、英吉沙县、喀什市),陕西省(高陵县)和宁夏(青铜峡市)分别有1个。我们相信随着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和条件改善,还会出现许多吨粮市(县)。他们在中国粮食增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典型带头作用。
在中国南方,袁隆平院士提出发展“种三产四”,就是种三亩地能够产出四亩地的产量来。即通过推广“超级杂交稻”来提高水稻的单产,使农民能够腾出足够的土地种植其他效益更高的作物,最后实现致富。李振声院士向温家宝总理提出“守住18亿亩耕地,实施持续高效现代农业试点工程”的建议,得到了温总理的赞同。目前中国科学院正在我国黄淮流域投资1亿元开展耕地保育和高效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这个重大科学项目,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这些思路和技术都可以在中国吨粮田生产建设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在中国北方,应该大力发展小麦、玉米等作物的超高产品种的推广和栽培技术,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包括黄淮海,东北,黄土高原部分地区),一年一料的旱地农业地区,应该有50%的旱地农田,实现小麦亩产400公斤,玉米亩产600公斤。在一年一料的水地和二年三料的水地,应该有70%的农田实现吨粮田。如一年一料的水地的春玉米亩产1000-1200公斤,小麦500-600公斤。在二年三料的水地,小麦400-500公斤/亩+玉米600-700公斤/亩。近年来,许多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旱地农业地区扩大高产春玉米种植,压缩小麦面积,就有种一亩(春玉米)产二亩(小麦)的效果,无论在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都是双赢。在一年两料的水地,通过种植高产和超高产小麦和玉米品种,也可以起到“种三产四”的效果。因此,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发展现代高产高效农业(即旱地半吨粮田,水地吨粮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唯一发展方向。
6.3典型粮食生产大省增产潜力
山东省是我国产粮和农产品出口大省,2005年山东粮食实现了种植面积、亩产和总产的全面增长。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0067.6万亩,增长6.3%;亩产389.1公斤,增长4.8%;总产3917.4万吨,增长11.4%,增幅达到1985年以来的最高点。农产品出口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出口规模始终占全国总量的1/4,连续6年蝉联全国第一。2005年山东农产品出口额有望超过70亿美元。2007年,出口额居第一位的仍是山东省,出口额99.0亿美元,同比增长15.8%。2007年山东粮食总产量达4103.9万吨,同比增长1.4%,连续五年实现增产。山东目前人均占有粮食420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7.5公斤。
河南省是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产品加工大省, 2005年河南省畜产品龙头企业超过400家。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40805万美元,河南省粮食、肉类、乳品的年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200万吨、390万吨和145万吨;面制速冻食品、方便面、饼干产量以及肉类深加工能力均居全国首位。2007年,河南粮食总产量在2006年首次突破5000万吨大关后,再创新高达5195.50万吨,较上年增长2.8%,较2002年增长23.4%,占全国粮食总产的比重在10%以上,进一步稳定了河南作为全国最大粮仓的地位。河南蔬菜总产量在2004年首次突破5000万吨大关以后,于2006年突破6000万吨大关,达6400万吨。2007年河南蔬菜再创历史新高,总产量为6928万吨,较上年增长8.3%,较2002年增长48%。
多年来,吉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及玉米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位。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吉林承担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以吉林为代表的我国东北粮食生产基地,从上世纪80年代就在我国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也是北粮南运的基地。吉林省在连续三年丰收的基础上,吉林省2006年粮食总产达到275亿公斤以上,比2005年增产17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由于玉米连年丰收,东北玉米加工和农产品转化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2005年吉林380亿斤的玉米产量中,1/3以上通过深加工升值;1/5以上通过畜牧业过腹转化。长春皓月集团占据了我国肉牛出口半壁江山;吉林德大集团成为亚洲最大的肉鸡生产企业,都是玉米转化大户。玉米经过加工转化可以增值5到10倍,最多的达到两百多倍。长春大成集团将长春市一半的玉米,转化成了两百多种可以替代石油的化工原料。玉米深加工产品有上百种,可用于医药、化工等十几个领域,完全能代替石油产品。2007年尽管吉林省遇到了历史上少有的严重干旱,但是由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比较高,全省粮食总产达到了251.4亿公斤,是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2007年,吉林省编制了《增产百亿斤粮食的总体规划》,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成新增百亿斤商品粮食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支撑条件,粮食总产达到600亿斤阶段水平的总体目标,比现在粮食总产翻一翻。届时将成为继河南、山东、江苏、黑龙江省之外的又一个粮食总产过300亿公斤的产粮大省。
7.中国粮食安全挑战与对策
虽然目前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国家粮食安全仍存在隐忧。2005年耕地占有量人均仅1.4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农业用水每年缺口达300亿立方米。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粮食进口量的细微变化就可能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我国粮食进口国内需求量的1%,就相当于国际粮食贸易量的2%,我国粮食进口存在着明显的“大国效应”,我国在粮食安全战略上必须坚持基本立足国内保障供给的方针。
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问题将会长期存在,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以及增加粮农收入,将是中国中长期关注的目标。中国计划到2007年底,实现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0亿公斤以上。2010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恢复到5000亿公斤以上,2030年达到6000亿公斤左右的目标。中国的粮食生产潜力要再上一个台阶,肯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挖掘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潜力,提高作物品种的高产和超高产潜力。
中国北方干旱缺水,但水土资源开发程度低,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中国开展的南水北调工程,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原崛起等战略,就说明了中国对西部和北方地区开发重视。通过农业资源潜力开发和生产技术改进,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力尚很大,有2.47亿hm2可利用草原,南方4 667万hm2草山草坡,2800万hm2宜农荒地,333.3万hm2 滩涂和200万hm2内陆水面有待进进一步开发;2/3的耕地为中低产田,改造潜力巨大;可提高复种指数,弥补耕地减少损失的潜力。
目前,中国同一类型地区粮食单产水平悬殊,高的亩产500—1000公斤,低的只有200—300公斤。同时,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粮食单产水平仍有差距。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措施,可逐步使亩产提高50—100公斤。目前,农业科技在中国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约为48%,农业发达国家在60%以上。我们要力争到2020年使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到63%。这是中国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的巨大动力。据专家测算,只要加强粮食科技创新,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今后5—15年,中国粮食亩产每年增长1%是可行的。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报告,按照维持现在的粮食生产技术水平,并合理的使用化肥,中国的粮食可以增产882.5亿公斤,如果以年人均600公斤计算,增加的粮食产量可以养活近1.5亿人,也就是说,到2030年,中国基本上能够满足14.5亿人口的吃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