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党员在行动”之我眼中的陈老师——记我的导师陈涛研究员

发布:2016-09-11

作者:高分子事业部 肖鹏

点赞:

字号: 打印:

  编者按:有人说“有一种教育是责任,有一种无私是教师,有一种美德是师德”,还记得失意时,鼓励你奋起;小有成绩时,为你欣喜若狂;茫然无助时,给你温暖的力量的老师吗?在2016年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编辑整理了一些记录研究生导师点点滴滴的文字,旨在营造“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的浓厚氛围。 

    

  初印象 

  与陈涛老师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他办公室里,跟照片上一样,蓄着坚韧有型的胡子,留着小于3毫米的短发,看气质属于粗犷豪放派。 

  一进门,陈老师立马站起来微笑着跟我握手。在随后的交谈中,言谈举止间他透露着一股细心、沉稳,并且略带学生气质。 

  我知道这是他第一次独自领导一个团队,我们都有很多东西要学,有很多挫折要经历,有很长的路要走。那时,我们课题组只有4个人,没有实验室,没有仪器设备,甚至连一个烧杯都没有。就这样,从没有一切中开始了…… 

 

  大师兄 

  我是大师兄,没错,但仅此而已,我啥也不会,甚至没看懂陈老师发表过的文章,朦胧而又深奥。 

  我是幸运的,陈老师手把手教我搭建化学实验室必备的双排管,亲自示范实验操作技巧,和我们一起去做测试,虚心请教,很晚了还去实验室,叮嘱我们注意休息,看看电影,喝喝小酒,适当放松,生活要有激情,要有色彩,实验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 

  恍惚间,陈老师才是大师兄。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做实验,发文章,硕士毕业进行…… 

 

  转折点 

  或许不应该叫转折点,我们的每一次抉择都没有对与错,只有抉择后是否去努力,去奋斗,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是继续深造,还是工作,对于没有目标的我是迷茫的。原谅我的记性差,陈老师跟我聊过很多次,原话无法复制,当然每个人的成功也无法复制。 

  但印在脑海里的,他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我,我适合做科研,诸如敏锐科研思维等等。好吧,我又在自吹自擂了,其实我的直觉告诉我,科研生活,也很充实,甚至偶尔会有自认为的成就感。我也去企业看过,也许企业真的不适合我,但是谁知道呢?人一旦做了抉择,就要用心的走下去,没有投机取巧,没有哪条路是对的,是错的,我们都不是预言家,也没有人可以预言我们的未来…… 

 

  新征程 

  没有经历过挫折、煎熬的博士生活是不完整、不健全的。没错,如果你没有经历过,那就狠狠的捶自己两下,然后找个墙角哭去吧。博士期间,陈老师对我课题研究持有自由发挥的状态,但外松内紧,其他方面就要求非常严格。在他看来,如果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人员(当然,我们都是科研狗),就必须具有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交叉合作以及深入浅出的表达自己的科研成果的能力。 

  我庆幸的是,虽然我还没有达到陈老师的要求,但是我正经历着痛苦,挫折,但感谢陈老师,时刻开导我,引导我放眼未来。 

  对于老师来讲,做心灵导师比科研更加困难,需要付出很多大家平常看不见的努力。 

  一生之中,我们会遇到非常多的挫折,只有免疫的越多,以后遭遇的才能越少。因为在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自己其实在挫折中一点点的进步,挫折是进步的绊脚石,同时也是垫脚石,而此刻的陈老师就是那个扶着我踩上垫脚石的人…… 

 

  破茧时 

  或许是因为我和陈老师相处了四年的缘故,和他在一起并没有传统师生关系中的某些禁锢。我可以自由的畅谈我的想法,更多的,陈老师更愿意倾听我们的意见,不断调整自己。因为在他眼里,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如何扬长避短,将他们最闪亮的一面表现出来是他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记得博一的时候陈老师已经开始为我规划今后的科研道路,包括我需要训练什么技能,需要如何跟同行交流等等。尽其所能的,将他人生路上的宝贵经验与我分享,希望我能少走弯路,将来组建属于自己的课题组,教书育人。 

  我想不管以后是否从事科研,这都将是我宝贵的财富,终生受益。所谓良师益友,陈老师当之无愧。 

  博士生涯接近尾声,在经历了痛苦与挫折后,从我们自己苦心经营的茧中走出来,不管是漂亮的,亦或是平庸的,我们都是成功的,因为我们突破了自我,破茧成蝶,重获新生。 

  我们都应该感谢这个过程,当然,我要发自肺腑的感谢陈老师,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衷心的祝陈老师,还有和陈老师一样辛勤耕耘的老师们,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