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和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参观学习有感
10月20日,我参加了所党群办举办的2017年第二期党务工作者培训班,有幸到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和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学习交流。在此之前,我只能通过网络关注国产大飞机的研制进展,以及从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新年贺词中才开始了解到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的“墨子号”与“悟空号”卫星。能够有机会去实地参观学习,这种机会来之不易,倍感珍贵。
进入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首先看到的是刻在石头上的“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的口号。当看到这个口号,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激动和冲击;当看到这个口号,能感受到上飞人的信心和勇气;当看到这个口号,能感受到每个中国人对大飞机的渴望;当看到这个口号,能感受到国家对发展大飞机的决心。这个口号,虽然只有十一个字,却揉进了太多的情感和渴望。进入总装厂房,首先看到的是挂在墙上的巨型的鲜红的国旗,国旗两侧有四列醒目的标语——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之后看到了处于测试阶段的C919型102架机,工作人员进进出出。让我很吃惊的是,看到的工作人员中,多是30岁左右年轻的研发人员。有人说,在上世纪80年代“运十”下马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领域空白三十多年的情况下,紧迫的工作由不得他们慢慢适应,往往一来就要投入型号设计工作,两三年以后就挑起了大梁。
大型客机不仅涉及经济利益,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世界上的大型客机市场基本被波音和空客垄断,因此发展我们自己的大型客机显得尤为重要。但大型客机的研制,涉及计算、新材料、先进制造、先进动力、流体力学、电子信息、自动控制等众多前沿领域的关键技术,没有国家强有力的组织和主导,根本不可能成功。2006年2月9日,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大型飞机被确定为“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党中央的号召下,C919飞机从2008年11月项目启动以来,国内众多的军用飞机制造公司、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研发人员、合计约20万人参与了C919大型客机研制。这种集全国之力的大型研发活动,让我不由得想起“两弹一星”。2017年5月5日,国产C919大飞机在上海浦东机场首飞成功,实现了中国航空技术的又一次跨越发展,集中体现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国家主导巨型工程的成果,也彰显了党中央的影响力。在C919总装车间会议室,我们观看了C919首飞的纪录片,我仿佛身临其境,我的心情也和在试飞现场观看的人员一样激动和自豪。另一段视频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飞时的场景和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飞机制造业走过了一段艰难、坎坷、曲折的历程,现在是而今迈步从头越,势头很好,开局很好,希望大家锲而不舍,脚踏实地,我寄厚望于你们。”上飞组装车间负责人也介绍,中国先后和麦道、波音、空客等公司合作生产大飞机,但是他们根本不会传授中国核心技术,不仅让我们沦为西方的打工仔,而且也耽搁了中国自主研发大飞机的进程。如今习总书记愿望成真,更重要的是,自主研发、自力更生、脚踏实地已深入人心。上飞工作人员介绍,空客(Airbus)的首字母是A;波音(Boeing)的首字母是B;中国商飞(Comac)的首字母是C,从C919的首字母C,就能看到国产大飞机的雄心壮志,就是要跻身成为世界民航大飞机的三甲。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民航大飞机领域一定有我们中国大飞机的一席之地。
当天下午,我们来到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林宝军副院长、陈宏宇书记以及部分部门负责人在百忙之中抽空热情接待了我们。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也是一支年轻但富有智慧和激情的团队,其成立于2003年,全院员工平均年龄31岁,但研制卫星数量逐年增加,卫星发射成功率100%,目前在研卫星数量达到30余颗,涉及经费60亿元,人均科研经费在中科院104个所中位于前列,其已成为我国科学卫星领域的主力军,在某些型号卫星的研制上能与老牌的航天五院和八院竞争。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进步,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用智慧和汗水做卫星,更是在用感情做卫星。陈宏宇书记如数家珍般向我们一一介绍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的卫星,也富有深情地向我们介绍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紧张工作之余有温度的集体生活。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党建工作也非常出色,全所人员有596人,党员人数就达到374人。在卫星研制过程中,党员无私奉献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卫星发射基地,成立临时党支部保障发射成功。林宝军院长也强调他们的文化是集体文化,而不是英雄文化。在今年6月30日中科院举行的“我的信念,我的科研”主题交流报告中,我听了来自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结构与机构主任设计师陈有梅的报告。她提到:“墨子号”卫星的成功正是因为有一批老党员的帮带,以及大家的钻研与日夜辛劳。
想到我自己,在碳化硅团队中已2年半,在这期间,从事非常危险的科研工作,自己的头发也白了很多,但我没有选择退缩,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研发人员,主动承担任务,克服畏惧,脚踏实地,为团队研发工作的推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听上去,我的工作与大飞机和卫星相比,没有那么高大上,但我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爱国热情是一样的,工作成就带来的兴奋与满足也是一样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成功靠的不是运气,而是点点滴滴的积累,我将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