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嫦娥五号背后的故事》有感——(表面第二党支部任思明)
坐着飞机、火箭遨游太空,成为一名科学家,这是我孩童时期的梦想。现在,虽然不能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航天人,但也成为了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科学大院里工作生活,为国家的基础科研事业添砖加瓦,这使我对自己的职业倍感自豪。
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这是举国欢庆的时刻。它的成功起航,证明我国也能将月球的土壤带回地球,进一步了解地外天体,它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是众多科研工作者在背后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才换来的万众瞩目,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殷切嘱托,让我们为航天人喝彩,致敬青春的力量。了解榜样,学习榜样,是我们每位党员、每位科技工作者的必修课,是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是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源泉。
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轨道器总体副主任设计师禹志在发射场连续奋战了140天,6岁的女儿不得相见,而且为了保证型号能顺利出厂,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仍然咬牙前行,最终完成了轨道器的最终状态设置并同运载火箭完美对接,轨道器运行状态良好,向全国人民递交了一份完美答卷。正是禹总师和他同事们的矢志不渝,敢为人先、大国重器精神才确保了探月工程的圆满收官。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15所的孙振莲所长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南昌发射场的很多工作都是在室外进行的,很多工程师要顶着炎炎烈日、台风和暴雨的侵袭,而且有些厂房在停电检修的过程中,室温高达40度,湿度超过90%。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为了赶进度,大家白天和天气抢着干,晚上加班连轴转,正是每位工程师、每位平凡人的不怕吃苦、不懈努力推动了航天事业的不断进步。
探索浩瀚宇宙,一直是人类不懈追寻的梦想。我们生长在这个和平年代,更应懂得和珍惜今日之和平的来之不易,只有爱国、兴国、强国才能保证我们每位中华人民的安居乐业。今天我们的脚步能成功迈出地球,走向太空,这是一代代航天人燃烧着自己的青春,为航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的无私奉献。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席卷全球的疫情,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更应学习榜样的力量,努力工作,好好沉淀,踏踏实实做科研,逐步在基础科研和关键技术上形成突破,解决我国的“卡脖子”问题,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表面第二党支部 任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