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宠辱不惊,孜孜耕耘

发布:2022-03-30

点赞:

字号: 打印:
  我阅读的这本书叫《走向奥维耶多—谢学锦传》,讲述的是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学锦的生平事迹。谢院士出生于1923年,可以想象出他的一生经历过怎样的动荡与磨难。他在少年时代从北京到上海,经越南到昆明,又辗转到偏僻的山区小县城邵通,在颠沛流离中完成了中学学业;他从浙江大学到重庆大学,从物理系到化学系,从1941年到1947年,几经波折才大学毕业。如何从学化学出身,到开创与地质息息相关的勘查地球化学,并获得了应用地球化学领域的世界最高奖项——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的金质奖章?他的事迹给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宠辱不惊,孜孜耕耘。
  中学时代谢院士博览群书,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让他从书籍的世界里体会到人类社会的各种悲欢离合。善与恶、美与丑、伟大与渺小,长期的文学熏陶让他达到了“宠辱不惊”的境界。而正是如此,才使得他的一生尽管几经沉浮,仍能坚守心中的抱负和希望,一步一个脚印地引领中国勘查地球化学走到了世界的最前列。而“宠辱不惊”也正是做科研最应具备的品质。科研工作很多时候是“坐冷板凳”,没有丰厚的物质收入。在追逐名利的时代,如果不能坚守初心,很难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优秀成果;而如果在获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和荣誉后,便满足现状、驻足不前,同样也会成为科研道路上的障碍,难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除此之外,科研工作是繁忙的,永无止境的。谢院士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从热液矿床原生晕的研究到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从中国的76种元素地球化学填图到全球地球化学填图,一直孜孜耕耘。尤其在他75岁高龄时突遇车祸,被车撞飞,抛出去3米远,骨盆和双腿粉碎性骨折,命悬一线。经医生的全力抢救,他奇迹般地度过了危险期。为了能够继续科研,他忍着剧痛思考新的课题,提出了基础研究与地质调查相结合、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宏大计划。在谢院士84岁时不幸得了直肠癌,肠切除达25厘米,而他却还在想着科研工作。他认为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在病床上开始思考如何推动建立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国际研究中心等等。86岁时,谢院士又得了中风,他坐在轮椅上仍继续为应用地球化学的发展操劳……正是有了像谢学锦院士这样的科学家们,执着科研事业,以孜孜耕耘的精神鼓舞着人类不断挑战极限、突破未知,不断创新创造,才助力国家逐步强盛。
  在相对和平富足的年代,科研工作相比其他事业,注定在精神和意志上需要承受更多的挑战。只有练就宠辱不惊的心态,瞄准目标孜孜耕耘,才能集腋成裘,在探索未知世界中不断取得突破,推动科技事业的不断进步。
  (表面第二党支部 孙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