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宁波晚报】宁波本土人才成长驶入快车道

发布:2020-09-17

点赞:

字号: 打印:

  除了大力引进人才外,我市也越来越重视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激励。2011年,我市启动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并于2012年进一步实施。这项针对本土人才的工程每两年选拔一次,每轮培养期5年。截至目前,已实施4轮选拔,共选出培养人选2301人次。

  去年,我市还出台了《关于宁波市集聚全球青年才俊打造青年友好城的实施意见》和《宁波市本土人才培养升级奖励实施细则》,对本土人才在甬成长升级为国家级青年人才、特优人才、领军人才的,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奖励,目前已向97人共发放2430万元人才成长奖励。

  人才

  葛子义:10年研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继去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葛子义今年又在钙钛矿电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10年来,我深刻感受到了宁波对本土人才的珍惜和厚爱。虽然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但宁波的培养和激励,让我成功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在研究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葛子义说。

  葛子义是安徽人,1999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2004年获中科院化学所博士学位,2005年前往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从事有机光电研究。2009年,33岁的葛子义回国,受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2010年,加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担任“有机光电化学”学科带头人、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课题组组长至今。

  葛子义主要从事有机太阳能电池和OLED研究,去年他的“有机太阳能电池”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00万元资助。这个基金对入选者要求极高,为国内仅次于两院院士的第二层次高端人才。

  “2010年,我一到宁波,就感受到了宁波对人才的重视和关爱,所以我毫不犹豫地从上海来到了宁波。”葛子义说,一到宁波,他就拿到了四五百万元研究经费,让他站在了比其他同行更高的起点上。

  葛子义说,目前他研制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在效率上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葛子义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两名同事——汪爱英、吴爱国也名列202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公示名单。

  朱文荣:养殖海苔成为国家级人才

  除了科研院所,在宁波的企业也有不少本土人才在茁壮成长。

  这两天,象山旭文海藻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文荣刚刚完成了母藻集块化技术的中试。“我们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准备全面推广这项新技术。”有了母藻集块化技术,浒苔不需要再附着在海域礁石上,可以悬浮在海水中,并通过孢子技术实现浒苔规模化养殖。

  “今后,浒苔将不再受制于传统的生长周期,一年四季都可以养殖、生产。”朱文荣说,这也让浒苔养殖更清洁、更方便。浒苔是一种藻类,宁波人称之为海苔。

  自2006年来宁波后,来自江苏的朱文荣在宁波已经14年了。现在,他已经是一名教授级高工,并且入选了国家级人才。

  朱文荣1997年考入上海水产大学,毕业后被老师推荐到日本硕博连读,读的是一个极冷门的专业——浒苔研究。

  朱文荣说,在创业和自身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来自象山县以及宁波市人才办、团委、人社、科技、发改等多个部门的帮助和扶持。入选国家级人才后,他拿到了超过600万元的补助和奖励。

  数据

  已选拔培养本土人才2301人次

  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至今已实施4轮选拔,共选出三个层次培养人选2301人次。

  数据显示,历年来,不仅市级人才工程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培养梯队,而且还申报入选国家百千万人选16人,入选省“151”人选643人次,从而形成了与国家、省人才工程有机衔接的培养体系。

  从2012年首期培养人选期满考核成果统计看,5年内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1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70项;承担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科学基金项目273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78项,“973”项目10项,“863”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656项,1000万元以上横向合作项目46项;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54项,发明专利1055项;制定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43项、行业标准147项。

  记者 林伟 通讯员 勇祖轩 实习生 袁先鸣

  (原文发布于2020年9月17日《宁波晚报》第4版)

       【原文链接】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20-09/17/content_123884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