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上】20余位院士齐聚东钱湖,为宁波这个大产业谋划未来
10月15日至17日,2020绿色化工国际高端论坛暨材料化学与绿色合成工艺国际研讨会在宁波东钱湖召开,国内外绿色化工相关领域的20余位院士以及300余位专家学者、业界代表参加。
中国工程院薛群基院士主持开幕式
石化产业是宁波的支柱产业。目前宁波正在通过加快重点细分领域发展、深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强化重大项目引进建设等措施加快打造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在这个关键时候,更需要像院士、专家这样的“最强大脑”为宁波招商引智,为宁波的绿色发展、智能发展给予更多的指导。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院士,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聂祚仁院士,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彭寿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马大为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徐政和,巴斯夫新材料有限公司化学工程与工艺亚太研发中心全球副总裁Bernd Sachweh,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张立群,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杨为民,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王立平分别带来了精彩的主题报告,从中不难发现,宁波绿色石化奔向万亿的机遇所在。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院士作报告
石化领域专家钱锋院士提出,应以人工智能赋能石化制造。我国石化工业面临着结构性产能过剩、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端产品不足等局面,尤其是核心技术被“卡脖子”,供应链“梗阻”、“断链”,基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通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是推动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他说:“我们搞材料的常说,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宁波石化上游的生产能力很强,但这仅仅提供的是原料,还不是材料,同时生产原材料需要高端的器材、装备,这些宁波也应该有针对性的、下大力气研发出来。”
这与彭寿院士的思考不谋而合。他认为,新能源产业将进入新的高速发展期,并呈现出数字引领、性能提升、多元延伸、智能升级、绿色发展的特征,需要通过创新双循环、产业双循环、供应链双循环,持续强化我国新能源材料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几位院士关注到了石化以外新的资源。比如,丁奎岭院士在其报告中提出二氧化碳将成为21世纪除化石燃料以外最重要的碳资源,并介绍了全新的从二氧化碳到甲醇、同时联产乙二醇的反应,在此基础上实现的以二氧化碳、氢气和二甲胺为原料的二甲基甲酰胺(DMF)合成及其千吨级的工程化示范,以及工艺包设计和工业应用推进情况;聂祚仁院士指出,铝合金中铒元素的微量添加能够细化晶粒、提高强度、抑制再结晶、改善耐腐蚀性。
随后的两天时间里,与会的院士、专家将在2个分会场围绕“绿色化工科学与技术”和“材料化学与绿色合成工艺”进行研讨,并在会后开展产智对接和个性化对接考察活动——院士专家与来自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等材料、化工和铸造行业的40多家企业精准对接,为企业破解自身发展和技术升级的难点,实现企业自身及地区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妙计良策”。
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宁波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承办,为世界各国的研究和工程人员展示和交流国内、国际的研究动向与发展趋势,把握绿色化工最新动态,追踪绿色化工研究前沿,交流经验,寻求合作提供了高端平台,“不仅从战略层面探讨了绿色化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还对推动宁波市化工与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加快行业高端人才汇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王心怡 通讯员 高晓静(原文发布于2020年10月15日《宁波晚报》甬上客户端)
【原文链接】https://xr.nbwbw.com/info.html?news=97768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