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甬派】《高朋满座之领军探秘》王军强:兴趣和坚持是科研成功之路的关键

发布:2020-12-25

点赞:

字号: 打印:

  本期嘉宾:王军强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非晶合金非平衡物理特性及其对磁性和化学等功能特性的影响和新材料研发。他200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获学士学位。之后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2010年获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2010-2014年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4年9月加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任研究员。已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文章70余篇,被引用2000余次。编写英文专著2部,分别由Springer和Wiley出版社出版,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由于在非晶合金新材料研发和功能特性研究方面的贡献,曾获得国际非晶纳米晶年会青年科学家奖(2012年,第19届,每届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019年)、宁波市领军拔尖人才第一层次(2017年)等奖励和荣誉。

  选择读研究生可能是王军强从事科研的关键选择之一。2005年大学毕业他面临着工作还是读研究生的选择。在综合考量了本科院校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的老师和辅导员的建议后,他决定考取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生,这是中国物理研究水平最好的地方。

  选择读研的一个内在因素是王军强比较喜欢探索未知,如果通过研究或学习,了解了一个事情发生的原因,他就会很高兴。比如,小时候农村盖房子布置电线还要专门请电工,偶尔还会有人触电身亡的事故发生,当时他就觉得电这个东西非常危险。但是后来上初中学到了电路知识,知道了有地线、火线、开关的作用等等,就发现电其实是很好控制的,并不是那么危险。还有,王军强小时候家里照明使用的是钨丝白炽灯,可能是质量不好,钨丝经常烧断,当时为了省钱,大人就会把钨丝重新搭起来接着用,而且搭上之后往往变的更亮了,他就会很好奇为什么会变亮。

  后来学习物理知道了发热和电阻成反比,钨丝重新接起来线路变短了,电阻就会随之变小,所以会变亮。类似的事情给他很多思考,通过学习可以得到答案。所以,王军强越来越喜欢学习物理,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和研究生,他在物理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选择科研方向是很难的,尤其对于即将考研的学生。但王军强认为,不管做什么方向,首先要明确研究工作的意义。要么可以解决现实应用难题或技术挑战;要么是有可能孕育重要的理论创新和科学发现。有的科研意义显而易见,有的需要再等上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发挥作用。可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性格。只要是工程与科学、实验和理论这样的大方向选对了,符合自己的兴趣,坚持认真去做,总会做出一点成绩来的。

  当然,想做出科研成果,仅靠正确的选择是远远不够的。

  做科研还要付出很多时间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有大量的实验数据可以“入饭”,这是做科研最基本的要求。王军强在读博期间,经常做通宵实验,所以第一年下来,导师说他是实验花费最多的学生,但导师并不是在抱怨,而是以一种愉悦的口气在跟他说。包括王军强后来正式去美国做博士后之前,美国老板先邀请他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去交流了3个月。期间,他每个周末和晚上都会在实验室做实验,积累了大量数据,经常找老板讨论,催着老板给反馈。现在很多学生经常抱怨导师催促自己,而他常常会反过来催促老板。即使这样,老板对他也很满意,后来就正式邀请他去美国做博士后。

  王军强在做科研的路上也遇到过很多困难。其中最难的工作主要分两种:一类是太超前,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容易迷茫,文章也不太容易发表,因为找不到懂行的审稿人;一类是太落后,已经被研究透了,很难发现新现象和新规律,难发表文章。

  如果碰到第一类难题,要多和领域内著名学者讨论,一方面可以让自己认识更深刻、找到更多相关的研究依据和工作的意义,同时还可以给这些同行推销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就更容易获得认可,发表在高影响力期刊上。

  如果碰到第二类难题,应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与其他领域同学多交朋友,发现交叉合作点,“老树发新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反而是主流的工作更容易发表文章,这就是科研上常说的比较热的研究方向,比如90年代的碳纳米管、08年左右的铁基超导体、最近几年的石墨烯等等都是超级热门的方向,发了很多文章,出了很多优秀的青年人才。但在这种领域,也会有一大批人流于普通,很难出头。

  做科研得出的原始实验数据是不会“说话”的,如何让数据“说话”,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呢?王军强认为,这需要学会整理分析数据,多读文献,跟前辈和优秀的同行学习,尤其是多跟导师、师兄、师姐们讨论,多思考并寻找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讨论是否可以解决相关科学或技术问题。这部分主要是强调逻辑严密性和完整性,方法和角度的新颖性,以及结论的深度和广度。

  从刚开始做科研到现在,王军强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对于科研的感悟,也颇有体会,他觉得:

  做研究要有自己的特色,在某个方向深入耕耘,如果坚持十年,研究方向的“标签”获得了领域内同行认可,那就基本算是成功了。

  王军强原来在日本的合作者陈明伟教授曾经说过科研成功有三条途径:(1)要么精通一门技术,比如透射电镜技术很好,可以与各材料领域的牛人广泛合作,提高自己的影响力;(2)要么精通一门理论,比如对热力学物理研究很深,就可以触类旁通,解释各种奇异的现象;(3)在前面两条都不错,但不是特别出色的情况下,情商高可以吸引一批优秀的人,培养一批年轻人。

  另外,一个好的科研平台对个人发展也很重要。王军强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物理所,是国内最好的凝聚态物理研究机构,在国际上也非常有名。他的导师白海洋老师和汪卫华老师(2017年当选非晶合金领域第一位中科院院士)当时在非晶合金研究领域也非常活跃,不但研究做得非常好,对学生也很好。他从两位老师身上学会了如何做科研,并爱上了科研。而且当时王军强所在的组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很多,也接触到了不少国内外来访交流的专家学者,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系系主任等国际著名专家,从这些前辈身上他也学到很多从事科研的经验、对待科研的态度,甚至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等等,对自己后来的发展受益匪浅。

  最后,王军强认为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向优秀的人学习,学习新知识。他也希望有更多优秀的年轻人从事科研工作,让国内的科研水平越来越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日常生活。

  (原文发布于2020年11月11日《宁波日报》甬派客户端)

  【原文链接】https://ypstatic.cnnb.com.cn/yppage-share/news/share/news_detail?newsId=5fab9380e4b0beb0ec6cc7d2&modeType=0&time=160706119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