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21世纪经济报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黄政仁:加强产学研合作,强化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发布:2021-03-15

点赞:

字号: 打印:

  21世纪经济报道 胡丽华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深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

  在此之前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同样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明确了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到2025年达到12件等多个指标。

  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深度融合,破解“卡脖子”难题等话题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界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点。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黄政仁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其深深感受到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痛点”和“堵点”,对上述话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需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

  《21世纪》: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关键点是什么?

  黄政仁:“两链”融合实则是让创新链与产业链能够真正有一个深度的对话和交流,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让两者之间变得更加透明、更加开放,而拓展产学研融合通道正是其中关键所在。

  产学研合作实施这么多年,一些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点对点的合作是成功的,出现了很多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案例。但是更大范围内、更系统性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规范方面存在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脱节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堵点”就在各环节之间缺乏充分沟通,往往造成科技成果距离产业的使用要求还有距离,需要企业再深加工、再柔化、再技术集成。

  因此,产学研合作创新应该从市场需求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多方面、多层次有针对性地去推动。比如产业界要做好产业前瞻布局,加强与科研机构的互动,组成创新联合体,形成有效需求和技术转移的高效通道。科研院所要与相关龙头企业形成强有力的深度合作,为企业提供成熟的解决方案。而企业要加大科研的投入,适度做好中远期的技术需求规划等。

  《21世纪》:当前我国部分产业链领域“卡脖子”问题依旧突出,聚焦到新材料领域,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领跑的关键是什么?

  黄政仁:工信部2018年统计,我国在130多种关键基础化工材料中,32%的品种仍为空白,52%的品种仍依赖进口。可以说,“卡脖子”问题在关键材料领域非常突出。

  核心技术攻关的持续发力,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针对短期的“卡脖子”问题,必须把科技界创新链和产业链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联合对某一些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攻关;二是着眼于长期发展,要抓住重要的、重大的问题,做长远布局,突破关键技术,形成从研发到应用的系统布局。

  在这个过程中,基础研究不能放松,不能因为被卡的是技术,就忘记基础研究这个源头。基础研究是一个持续累积的过程,需要科研人员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也需要国家层面持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我国基础研究的水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这是给我们科研人员打了一针强心剂,能进一步心无旁骛地进行研究。

  拓展产学研融合通道、加强区域合作

  《21世纪》: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作为宁波老牌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在面向地方产业需求,打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践链条上有怎样的经验?

  黄政仁:结合自身实际,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是科研院所要提高自身技术的成熟度,提高系统集成技术的供给能力,练好“内功”,增强创新能力。

  二是要加强对用户端的了解,深入了解产业链对技术的具体需求,同时也能够跟产业链之间有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我们材料所大概有将近400名“科技特派员”,以挂职、兼职等不同的形式不定期地做技术资深辅导,跟企业、地方政府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把产业需求的问题带回来,把我们的成果介绍出去。

  三是与龙头企业间共建创新联合体的发展模式,这是我们正在探索也已经有了相关实践案例。这样的形式不是点对点,而是面与面的合作,从原来为企业、产业提供单一的技术成果输出,到提供一个更加广泛的系统性的集成。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从区域的角度来看,又该如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黄政仁:目前我国产业链最大的风险和短板就是一些重要领域还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存在受制于人的现象,实现自主可控的核心含义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从区域的角度看,应当以城市群为核心,推动区域之间要素资源一体化流动和配置,在重点城市群形成主导产业集群和关键产业链,促进区域产业互补共融。

  具体来看,以长三角区域为例,三省一市各有比较优势,上海的基础研究较为扎实,聚集一大批具有雄厚资本、生产能力较强的生产企业;江苏外资企业与制造业发展较快;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活跃,创新能力强;安徽家电轻工业发展较快,创新步伐较快。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资源与创新要素丰富,可以为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深层次的联动发展和创新转型提供较好的条件。

  (原文发布于2021年3月1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文链接】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10312/herald/f3ca196f32e23295d68522a82595bfa3_th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