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科技创新“浙”样美
见习记者 何冬健 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屠苏
这是一场科技创新的“盛宴”。6月15日,在省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20年浙江省科技奖励大会上,299项科技成果(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从嵌入式CPU到人工智能诊疗,从原子级存储器到超级稻品种……“黑科技”涵盖各个领域。
新生科技成果,蕴藏着令人惊叹的技术突破,讲述着科学家攀登科技高峰的奋斗故事,也将为人们带来更舒适、更便捷、更美好的生活。仔细观察不难发现,299项获奖成果中,三大科创高地更抢眼、实验室更给力、创新策源地更突出、产学研合作更火热、青年力量更澎湃……
一大批科学家和科技成果的涌现,正是我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生动注脚。浙江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抓手,为浙江率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强劲内生动力。
奔着最紧迫的问题去
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从此次全省科技奖颁发情况来看,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有11项,占据全部一等奖项的四分之一。基础研究领域已成为引领浙江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
“疫情就是命令,西湖大学力争做应急研究先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周强团队在世界范围内率先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与全长细胞受体ACE2的作用机制,用短短一个月时间“看清”了新冠病毒侵染人体的那一刻。
这一发现背后,是浙江依托重大载体,前瞻性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围绕生命健康高地,我省先后建立起以西湖、良渚、瓯江为代表的省实验室,同时支持西湖大学积极参与生命健康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
当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疫情应急科研攻关时,“全省首个”“全国首次”“全球首例”等硬核科技成果应运而生,无疑是一股鼓舞人心的浙江力量。
传统的存储器主要利用电荷来进行信息存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阻变存储器的电阻态精准调控及功能集成”成果技术另辟蹊径,借助电阻的特性,在存储器关键技术上率先突破。该所专家朱小健说,新型存储器在大小上有望达到原子尺度,产生独特的量子电导效应,在一个器件里实现多个数值的存储,同时还具有数据运算的巨大潜力,实现存储和运算功能的集成。这些新特性,在相关技术领域里都属于“青藏高原”。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双尖双领”科研攻关计划,聚焦量子信息、智能计算基础理论和算法等重大科学问题,组织实施基础研究“尖峰”计划100项以上,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医药健康等重大技术方向,实施300项以上“尖兵、领雁、领航”重大攻关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自主可控水平。
向贴近民生的前沿走
把更多更“酷”的科技变成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日用品”,让民生成为科技的“价值尺度”,这是近年来浙江科技投入和科研工作的风向标之一,这一导向也生动体现在本次获奖项目中。
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多中心临床数据深度利用共性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是之江实验室成立3年多来首次摘得该项荣誉。
“我们的项目就是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医疗数据‘不能用’‘不敢用’‘不会用’的问题,通过关联隐藏在这些检查结果背后的医学知识,发现病人其他疾病的风险。”之江实验室网络健康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李劲松说,该平台拥有超大规模电子病历知识图谱系统,覆盖18大类医学标准术语集、包含479万医学概念实例、3531万概念相互关系以及9600万篇文献知识关联,临床术语覆盖范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科技创新不能偏离“人民需求”这个靶心。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接地气的民生成果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公众科技获得感不断增强。
“中早39”,是餐桌上的“常客”。这根科技感很强的稻穗,获得此次省科学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杨长登告诉记者,“中早39”含12个稻瘟病抗性基因,亩产一般在550公斤以上。凭借高产、高结实率和突出的抗病性、抗倒性,它成为我省种植面积最广的早稻品种。
记者了解到,我省强化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十三五”期间,育成并通过国家、省审(认)定的水稻新品种达到118个。
往企业的生产线去汇聚
在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44个项目中,有7家浙企以第一完成单位的身份登场,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作用更加凸显——
杭州福斯特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高效双面发电组件用共聚烯烃封装材料”成果技术,解决了电池片腐蚀、功率衰减等问题;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以“互联网内容风控技术、平台研发及产业化”成果技术,有效解决有害互联网内容防控问题……
创新正从实验室向生产线汇聚,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认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是我省增强科技创新主动性的应有之义。
“平头哥”,这家成立未满3年的半导体企业,与湖畔实验室合作的“自主指令集嵌入式CPU研发与产业化”成果技术,已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当之无愧。
“我们大幅降低了全行业获取嵌入式CPU的成本。”该公司副总裁孟建熠告诉记者,他们将与业界推进RISC-V(芯片型号)开源指令集的生态建设,持续降低芯片设计门槛。
许多像“平头哥”这样的浙江企业正在科创跑道上扩容增速,更多原始创新还将走向生产线。一家家企业的努力,离不开一个“创新生态”——
一批创新策源地正在全省域范围内形成。杭州城西、甬江、环大罗山、浙中等科创走廊带勾勒出浙江科创的基本轮廓,8个国家高新区覆盖地方高精尖技术力量,创新共同体在微观层面连结产学研合作。
一种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氛围愈发浓厚。以首届“科技创新鼎”颁奖为激励,从市县到全省持续壮大战略科技力量,努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布局地,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10年前,“云生活”、人工智能等还是如同空中楼阁一样的概念。而如今,它们已成为浙江新一轮科技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依托“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浙江大有可为。
(原文发布于2021年6月16日《浙江日报》第3版)
【原文链接】http://zjrb.zjol.com.cn/html/2021-06/16/content_344469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