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微塑料颗粒成“达摩克利斯之剑” 生物基可降解塑料或成出路
宁波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陈鹏 周其平 摄
中新网宁波4月10日电 (记者 方堃)北极塑料雪、美国塑料雨、全球人均每周摄入约2000颗塑料微粒、婴儿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微塑料、人类胎盘中发现了塑料微颗粒……近年来,科学界关于“微塑料颗粒”的研究不断刷新人类对生存现状的认知。
塑料人类日常生活当中最为常见的材料之一,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等人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微塑料概念,他将微塑料定义为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
“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颁布实施‘禁塑令’,在这样的背景下,助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宁波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陈鹏表示,微塑料颗粒“入侵”生活,成为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人类头顶,发展生物基可降解塑料或能找到“出路”,他建言宁波政府进一步引导促进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
陈鹏介绍,生物基可降解塑料来源于可再生生物资源,碳排放远低于传统石油基塑料,甚至零排放、负排放;其次,它在使用废弃后以生物降解方式回归自然,不形成白色污染,也不用担心变成微塑料颗粒经食物链侵入、危害人体。
记者了解到,浙江省宁波市发展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及其衍生产品具有一定基础。在产业方面,该市拥有一大批原材料加工企业;在市场方面,宁波市是中国塑料产品的集聚地之一,位于余姚的中国塑料城是中国国内知名的塑料原料专业市场;在科技支撑方面,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建有浙江省唯一的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专利申请量居中国前列。
但宁波市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也面临若干问题。
“关键原材料缺乏,目前需求量最大的聚乳酸、PBAT等原材料全部依赖外购。”陈鹏表示出了原料依赖外,还存在应用端产品单一,成本居高不下,市场推广受阻等问题。且相比较而言,行业标准和检测认证能力滞后,宁波市尚无权威检测机构,企业反映产品送检期长、认证费用高。
“希望宁波能进一步加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创建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研发创新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低碳消费示范区。”陈鹏表示,通过充实现有产业园区、优选配套成熟区块,能解决新上产能环保审批严、建设周期长、土地紧缺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陈鹏建议宁波市积极培育补足产业链。“与国内外龙头企业主动对接,优化项目审批、落地等流程,引导传统石化企业布局绿色低碳产能;鼓励、支持已有塑料企业实现绿色转型,与国内外汽车、纺织、医疗、农资、物流、包装等头部企业合作,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应用场景。”
陈鹏建议宁波市实施“双碳”技术创新“揭榜挂帅”,突破关键核心与共性技术;引导支持企事业单位主持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依托宁波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浙江区域中心,加强与国内外权威检测认证机构合作,完善检测认证和追溯体系。
(原文发布于2022年4月10日中国新闻网)
【原文链接】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2/04-10/9724677.shtml
其他媒体报道:
科学网 【报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4/476979.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