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国科大“博士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计划”综合项目公布后,我的身上多了一个“哈佛刘”的标签。有时自己会感到些许不自在,因为觉得自己与别人口中的“你太厉害了”不符。放眼四周,自己没有蒋凯师兄对科研领悟的“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没有孙山师姐对生活的“繁星点点,花开云落”,没有罗利嘉师姐对苍穹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好在,导师吴爱国研究员是我的领路人,师兄师姐们也是,他们“告诉”我,造一艘船,先不着急收集木头,也不要忙着规划任务,而是要去激发自己对海洋的渴望。
最近宁大食堂有很多穿着军训服的新生,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热情洋溢。不知不觉中,自己的军训已经过去七个年头。虽回忆不起大学生活的点滴细节,但仍记得邮件通知可以参加材料所夏令营时的激动、推免面试的紧张、成功直博的喜悦等与材料所有关的初印象。八月中旬,研究生部让我和材料所2019届新生做交流分享,惴惴不安的我上台前打量着一幅幅新面孔,想到当初懵懵懂懂在台下的自己。转眼三年后自己站在台上,和师弟师妹们分享在北京一年要做的准备:大量积累文献,这样才能快人一步地进入科研、有所思考和输出;也要去滑雪、去感受北京城。
北京的一年,是角色转变的过渡期,是从填鸭到自主学习的转变。很庆幸,带着最初的知识积累和对科研的模糊认知,回所后的我可以从事着适合自己科研方向,做着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正因如此,我几乎可以记住每一篇刷过的文章,可以乐此不疲地在沉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当科研遇到瓶颈、生活不如意时,有和蔼可亲的导师、善良正直的师兄师姐的帮助与开导,事后想想,当初所遇到的困难都是未来的强心剂。读博是个历练,希望自己的收获能从“浅喜似苍狗”到“深爱如长风”,每天睡醒后“阳光和我喜欢的一切都还在”。
文末,希望大家带着对“海洋”的渴望,造一艘自己的“船”,怀揣长风意志的同时,也能不辜负、不孤独、不等待、不犹豫、不徘徊,成为“好事为其欣喜,苦事为其祈忧”的善良人。
作者简介:
刘闯(指导老师:吴爱国研究员),2016年6月于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来所攻读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入所以来,在吴爱国研究员的指导下,从事纳米生物医学材料在肿瘤诊疗的研究。目前已在Nano Letters, Small,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共一)国际核心期刊发表一作文章3篇。2018年获中科院“三好学生”。受中国科学院大学资助,计划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一年。
(慈溪医工所 刘闯)
觉得好,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