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怎样做研究?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一是总结博士后阶段的一些感悟;二是给读者,特别是选择科学研究作为终身职业的后来者提供一点点参考。为什么要强调现在?因此本人的认识有限,只能针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一些思考和讨论。
今年国庆期间,我观看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明显能够感觉到祖国的强大,特别是军事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追溯世界历史,我们能够发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某种程度上极大促进了科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传播和发展。在那个阶段,中国在武器装备上明显落后。不过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集中力量快速发展军事武器装备,补充了短板,目前在世界军事竞技舞台上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
最近40年,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得到巨大提升,但是在民用产品领域,科技含量明显不足,我国还得依靠大量的进口。在很多民用高端科技产品领域存在俗称的“卡脖子”技术,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我想可能是由于以下一些因素:研究机构过度注重基础研究,以论文、基金为导向,几乎不关注市场;企业以利润为导向,擅长营销模式的创新,不注重产品技术研发。两者几乎不发生关联,存在巨大的鸿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领导们已经提前考虑到这些问题,因此将研究所发展的大方向定位为“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旨在跨越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之间的鸿沟,这个定位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但却是现阶段国家和社会所急需的。
未来30年,将是中国经济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关键时期,将来能否逐个突破这些“卡脖子”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智造”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这一代人正好赶上这个时期,需要在各自的领域,做出突破性、原创性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看准方向,坚持独立思考,坚持不断迭代完善。于我而言,具体来讲,就是在刚开始独立研究的博士后阶段,要选准研究方向。确实,研究方向的选择非常关键,个人建议在选择之前,做大量的调研,多向前辈的请教,寻找合适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本人具体的研究方向是钙钛矿结构氧化物薄膜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调控,经过博士后阶段的训练,我已经能够在纳米级别控制薄膜的性能,独立研究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可以自主判断选择科研的前进方向。特别是在撰写基金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博士阶段的知其然,进步到博士后期间的知其所以然,思想层次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我认为,在选择课题、撰写相关背景资料时,必须非常明确课题的出发点,具体是解决了科学上的哪些问题,还是解决工程技术的哪些难题。只有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才能把问题阐述得更加清晰。通过这样的训练,我也逐渐意识到哪些东西才是值得我孜孜不倦不断追求的。
简单谈一些对宁波这座城市的印象吧。记得参观宁波帮博物馆时,发现很多耳熟能详的大教育家、著名学者都是宁波籍人士,足以见得宁波当地对于文化教育的推崇。在生活中也能处处感受得到,文明出行、礼让行人、垃圾分类、城市环境建设等等,宁波都做得非常好。我是在淮河岸边长大的,所以对于江河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宁波市中心的三江口景色优美,特别是盛夏的傍晚在江边走一走,我会感觉到宁静舒适,归属感也油然而生。
(磁材实验室 孔帅)
觉得好,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