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元旦过去不久,举国上下正沉浸在喜迎新春佳节的时候,新型冠状病毒却以一骑红尘之势,肆意驰骋于华夏大地。拥挤的车站、热闹的集市、火热的会场,即便是身边路过的行人,都成了疫情传播渠道,一时间居家闭户竟也成了为社会做“贡献”。
有人说,疫情是一面镜子,把执政者的能力照得一清二楚。而也正是这面镜子,却能把那些真正的国之栋梁照了出来。疫情爆发后,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再次深入一线,举起抗“疫”大旗;而在数千名医务工作者感染病毒的情况下,依然有成千上万名医务工作人员勇赴前线,有的医务人员终究没能抵住疫情倒下了,但是后面却有更多的医务工作者挺身站了出来。
何谓为国奉献?面对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医务工作者们用实际行动为自己正名。回顾以往频发的医闹事件,再看如今舍身取义的壮举,正是这群医务工作者们用自己的柔弱身躯,形成一张有力而看不见的屏障,将新冠病毒与健康的我们隔开。将心比心!医护工作者也是平凡人,也有自己的家庭,当因为在前线抗“疫”而无法顾及自己的亲人时,镜头前默默流泪的她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家与国面前,祖国更重要!如果说这不是奉献,那么恐怕此刻的我们实难找到更加合适的人选。
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科技工作者被推到了抗疫前线,但似乎科技工作者却始终未离开过第一线。要快速识别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和类型,离不开科学技术;要详细辨别新冠肺炎与流感患者之间的区别,离不开科学技术;要在成千上万种药剂中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对症下药,还是离不开科学技术!因此,科学技术之于病患治疗和疫情防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为肆虐的疫情,和医学相关的科技工作者站了出来。然而,终究更多的科技工作者的研究领域和医学无关,但是这些科技工作者的贡献精神却始终未被国人遗忘!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升国防力量的两弹一星功勋,到解决亿万人民群众温饱问题的杂交水稻之父,那些科技工作者们利用能上天、能入地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你我的日常、也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刻的我会庆幸自己是一名科技工作者,而我也会相信创新的科技定能战胜大灾大疫。或许我与其他平凡的科技工作者一样,不过是科研浩瀚海洋里的渺小一粟,而且此时此刻的我们,只能为前线医护人员摇旗呐喊、为国家加油助威。但是作为科技工作者的我们也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在平凡岗位上坚持不懈、努力进取,终究会迸发出一颗颗种子般的力量。
翌日清晨醒来,久违的阳光穿透了连日的阴霾,看着日趋减缓的新增患者数量,肆虐的疫情正在逐渐好转。这场疫情终将会随着春回大地而散去,但是那一位位令人景仰的“逆行者”、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依然会让我们潸然泪下!我们之所以感动,是因为我们深刻理解了为国奉献的内涵: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能够不畏艰难、挺身而出,这就是奉献!
(特种纤维事业部 钱鑫)
觉得好,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