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考是一项繁重而有趣的任务,乘坐舰船前往祖国的最南边,其中的苦与乐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深有体会。
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实验室王立平老师的指导下,我和朱能杰工程师一起,怀揣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知识的向往,踏上了追逐科学的远方。
远赴前场开展科研任务,在路途中不仅可以享受大海的馈赠,还可以与来自中科院北京地理所、中科院武汉岩土所、中科院金属所等单位的老师进行深入交流。在漫长的路途中我们一起领略了祖国的大好山河,也获得了同舟共济、融洽无隙的友谊。
到达前场后,我们对前场的建设叹为观止,深感祖国的强大。听岛上对接的工作人员讲述,在两三年前,岛上还未进行大面积绿化,因为建岛初期,岛上没有原始的生态,从无到有进行绿化建设,一方面是为了给予战士们以及相关科研人员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周围的海洋生态。我们目之所及看到的每一棵绿植,均是从内地运输过来进行栽种的,并且由于岛上的特殊环境,植物运输过来后成活率极低,必须每天早中晚浇三次水,因此,这些绿植都凝聚了岛上的战士们心血。此外,为了获取第一手的实验数据,在岛上的实验中心,中科院安排了常驻科研人员进行测试和维护,由于岛上空间有限,在岛上进行科研工作是一个漫长而又枯燥的过程,所以单位安排四位科研人员每三个月轮换一次。近两年由于疫情原因,上岛前的准备时间大大增加,因此由原来的三个月轮换一次科研人员,变成了六个月轮换一次,这给岛上的科研工作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节奏带来了一定的考验,也让我深感获取前场第一手数据的艰辛和不易。
通过对关键位置的调研取样,我们对于前场苛刻的海洋腐蚀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而这种认知是从文献阅读中无法获得的。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对于涂层破损程度较高的关键部位,现场开展了涂层性能测试。前场的温度虽然常年恒定在25℃-30℃,但强烈的辐照带给我们的体感温度远远高于30℃,尤其是经过阳光暴晒后的钢架结构,其表面温度高达60℃-70℃,即使带着操作手套还是会有明显的灼热感。在进行拉拔测试时,较高的温度导致测试装置难以固定在测试表面,需要人为固定住试件,并在炎炎烈日下保持长时间不动,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实验数据的来之不易。
由于正值东北季风期,在前往前场的途中,舰船会出现强烈的晃动,但这并未影响我们探索科学的迫切心情。在返程的途中,船身的晃动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在巨大波浪下,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经过数天的乘船和心态调整,我克服了晕船,并且坚信在后续的科研任务中,即使遇到更大的风浪,我也能够经受住考验,胜任科学考察工作。
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后,十年来,我国在海洋科技创新以及海洋新材料的研发中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苛刻海洋环境对于涂层、钢混结构、管路等关键部件的腐蚀影响巨大,只有努力在国家重大任务中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让我国真正成为海洋大国、海洋强国。
(海洋实验室 宫克)
觉得好,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