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 札记首页

实验室里的电化学课堂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蜕变,时代在变,生活在变,周围的人或事也在变。这些年,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不变的是我依然在进行着平凡而又枯燥的科研生活。每天早晨打开电脑,依然重复着去收藏夹中打开小木虫,逛逛科学网,浏览所关注的几个杂志。不知不觉中,也习惯了经常打开收藏夹中材料所的网站,去看看所里的动态,科研进展,去看看宋老师的课题组。今天也不例外,在一切常规的浏览之后,不自觉的打开了所里的网站。突然发现网站改版了,被“Forward to the next 10 years”的字眼吸引住了。时光如梭,材料所已经走过十个春夏秋冬了。正如崔所长所说的那样:“回望过去的十年,留下的是我们一路奋进前行的身影,一路坚定有力的足迹”。往事如烟,借时光的隧道,我的思绪也回到了在材料所的岁月。

  离开材料所已经六年了,可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注定是我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道足迹。怀念,感叹……,是我这辈子难以磨去的记忆,牢牢的放在心中的某个位置。我想起了火炬大厦,想起了入学教育,想起了开题报告,想起了年度考核,想起了毕业答辩……。但最不可磨灭的是潜心科研的过程,点点滴滴汇成江河湖海。

  我们是材料所的第一批研究生。05年暑假入学教育后,06年开始正式入所工作。在火炬大厦,所有的师生员工都在同一层楼上办公。实验室也在筹备中,我们的任务就是每天看文献,这是每个研究生科研生涯的第一堂课。由于没有师兄师姐的指导,那时我们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如何开展课题,如何顺利毕业。我感觉自己还是十分幸运的,宋老师给了我明确的课题:做钕铁硼的腐蚀和防护。在宋影伟博士的指导下,也很快就入手了。可漫漫科研路,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缺乏大量的理论知识,做腐蚀与防护,最关键的是电化学基础。当时课题组很少有人精通电化学,于是我们就开始一场共同学习电化学的热潮。

  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可我们时刻不想耽误科研。宋老师仍然坚持着每周一次组会的习惯。没有会议室,组会的地点就是自己的实验室。大家一起讨论文献,讨论着微不足道的一点科研进展,越来越发现电化学知识严重阻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于是宋老师就买了很多与电化学相关的书籍,在遇到不懂问题时我们首先求助于书籍。其实书籍也不是最好的老师,那些繁杂的公式和理论知识也不是一时就能看懂的。宋老师有了一个很好的主意,就是从组会中劈出一部分时间来共同学习电化学基础。实验室变成了教室,组会变成了电化学的课堂,我们都变成了老师和学生。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和我们这些研究生排个次序表,每人当一次老师,讲一章内容。轮到谁讲课的时候,谁就要认真备课,要让“你的学生”能够听懂,能够把这一章的内容学透。那时真正体会到了备课的辛苦,做课件的繁杂和讲课的难度。教师确实是一份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啊!可作为“学生”,也不是很轻松,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学好电化学,所以我也会去预习去复习。学完之后,每个人都收获颇丰,感觉良好。在做腐蚀电化学时也得心应手了,实验室的电化学工作站也由一个增加到两个。永远忘不了那两台电化学工作站,他们是我的老朋友,是我科研工作的起步,让我顺利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也为后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这就是我们的团队,一个从电化学基础为零的团队走向今天在腐蚀电化学领域发表多篇高档次论文的团队。我永远忘不了宋振纶老师渊博的学识,敏锐的科研洞察力,富于创新的学术思想,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在我论文上所付出的努力。这虽然不是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但我仍要在此谢谢敬爱的宋老师,谢谢他让我在材料所度过了美好而又有意义的硕士生活。

  纵使时光流淌,纵使岁月变迁。经年旧事时时都能勾起回忆,回忆带给我的不是心酸,而是甘甜。这些年过得不好不坏,在努力的前进着……,完成了在每个时间段所要完成的事情。在科研上,也取得了一点小小的进步。这些都得益于在材料所艰难环境下所练就的信念,这将一直支撑着我向下一个目标奋进。忘不了可亲可敬的宋老师,忘不了共同奋斗的老师和同学们,忘不了摸索着前行的科研生活,更忘不了实验室中的电化学课堂。在此祝福宋老师的课题组蒸蒸日上,成果累累!

  (所友 张惠)

 

觉得好,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