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第一次来宁波材料所复试的我带着些许的忐忑和对未知的期待,推开了程亚军老师办公室的门。作为还是一只未接触科研的雏鸟,我想象中的科学家的形象是怎样的?是钱学森,是袁隆平,是钟南山,是出现在电视机上与世人有距离的英雄。而这次开门的,却是一个衣着朴实、面目和蔼、不带着架子却带着一丝拘谨的中年男子。
程亚军研究员
难以想象,我俩就在这个各自带着拘谨的环境下畅聊了几小时,一开始的紧张气氛早已在被直抒胸臆所驱散。程老师毫不避讳地谈了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挫折,甚至自己对于科研的野心,同时也畅谈了自己的兴趣——足球。谈话自始至终,笑容都充满了我俩的脸颊,他的是平和,我的是兴奋。这几个小时,仿佛我面对的不是我将来的导师,而是一位和我兴趣相投的朋友。而这一次谈话,是我真正科研生活的一次启蒙,我能深刻地感受到他对于科研纯粹的热爱,而就是这一纯粹,也点燃了我心中的激情。锂电池,就是它了!
纯粹的科研热爱者
纯粹的科研,纯粹的爱。
对于程老师来说,科研更多的不是他的工作,而是他的爱好。他对于科学始终有着一颗赤子之心。日常的程老师是一个谦谦君子,内敛如未开的玉,从不急躁。但科研就像那把开石的刀,一说起科研,程老师便充满了精气神,双目的精光能点燃我们心底的火。而他对科研纯粹的爱,也燃起了我们对科研的热情。
每一年新生入所的第一次组会,都是他展现才华的一个舞台。在台上的程老师没有了往日的内敛,他充满激情地讲演着他对科研的理解、对科研方向的把握、以及对未来科研发展的判断。“用KIT的XPS、牛津的计算、马普所的AFM,全球各方面技术合作来把握未来锂电方向”。精准的名词、创新的构想、繁多的合作伙伴,给我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原来,科研还能这样做!而平时,程老师也会突然找到我,绘声绘色地描述他的新想法,这时的他,仿佛又从导师变成了与我相同的科研求知者,我俩是平等的,我能接受,亦能反驳。而我们的心中也没有了其他杂念,只有对科研纯粹的追求、纯粹的热爱。
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想法如果不去实践,那么永远也不知道结果。”这是程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一般来说,部分研究员已经脱离了自己做实验的阶段,他们的想法会由他们的研究生实现。但是在我们实验室,还是会看到程老师的身影,因为遇到特别新奇的想法,程老师就会身体力行地去做。
程亚军老师在指导学生
在我研二的时候,程老师给我了一个与高温染色剂相关的项目,要求400℃所染的磨料不褪色,这对于初入实验室的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全是我的任务,但程老师却在这个项目上陪伴我许久。我俩一起做实验,一起讨论配方。如果产生新的想法,他的第一件事不是告诉我,而是先动手实验,如果有效果,就开心地和我一起分享。他的行动让我知道了科研并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着惊喜;科研结果的失败不是失败,而是最终结果成功前的一次次成功。
无微不至的师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老师都可谓是知识的化身,对于我们的人生都有着引导作用。研究生导师的作用相比于中小学教师则有着其特殊性。首先,研究生导师负责的是少量的学生;其次,导师也不再教授教材上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的知识。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确定性,而优秀的导师则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减小这种不确定性。
在科研上,程老师是一个非常善于挖掘学生兴趣,并且及时给予指导的导师。在刚入所的前几天,程老师就先询问我在研一阅读领域相关文献的感想。在听取我对于某些领域的感想后,他总能凭借庞大的知识量画龙点睛般给予我独特的灵感,让我发现原来这个课题这么酷。而在论文撰写方面,他有着很高的要求。他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写大纲,如何画出有科研气质的图片,甚至如何使用地道的科研词汇。我的每一篇论文,在他的手上都进行了不下十次的修改,精益求精。
在生活上,程老师与我亦师亦友。当我的第一篇论文经历两个月审稿被拒,自信心严重受挫的时候,他主动找我谈话,不是以老师的身份教育,而是讲述了他在学生期间的挫折,我也被他乐观的笑容所感染。在闲暇的时间,他不时会跟我讨论足球、讨论科技、讨论国际新闻,我们平等交流,侃侃而谈,而我也在和程老师的相处中,越发崇拜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和品德涵养,并潜移默化地向他学习。
程亚军老师和即将毕业的我们
在我的科研生活中,能遇到程老师这样的恩师,是我莫大的荣幸。他不止在科研上,更是在生活以及思想上让我更进一步。教师节到了,特此祝愿程老师身体健康,阖家欢乐,科研顺利!希望以后的我还能为程老师添一份力量!
(新能源所 2018级硕士合培生 郑天乐)
觉得好,点个赞吧!